是民族文化的結晶,古建筑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,是人類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。
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建筑藝術、宗教、民俗、營造技術及建筑環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,記錄、傳承了中國古建筑的建筑布局、形制等級,構造形式、結構類型、色彩運用和營造特征。
中國古建筑的形式美
按功能上分類,將古建筑劃分為:
一、民居建筑;二、宮殿建筑;三、壇廟建筑;
四、宗教建筑;五、園林建筑;六、陵墓建筑
七、城市建筑;八、設施性建筑;九、其他建筑
由于歷史悠久,疆域遼闊,自然環境多種多樣,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。孕育多民族的文化習俗,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建筑形式,給人不同的審美享受。
如傳統的京派建筑設計意境高遠、內蘊深厚,是傳統中式建筑文化的經典傳承。
徽州民居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一幅水墨畫。以黑白為主,徽州民居的外部形態主要有大塊白色馬頭墻小青磚構成,徽派建筑的錯落有致。
傣族竹樓,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。
陜北及周邊地區的窯洞建筑,也是西北地區分布最廣的一種建筑風格 。窯洞冬暖夏涼,天空瓦藍透亮,空氣神清氣爽。
晉商建筑,喬家大院氣勢恢宏的喬家大院,斗拱飛檐,彩飾金裝,磚瓦磨合,城樓細做,六個大院三百多間房屋錯落有致。
福建土樓,歷經500多年傳承而來的土樓,將生土夯筑技術發揮到極致,單體建筑規模宏大精細,地堡式建筑風格沿用至今堅固無比,既可防火防震,亦可御敵入侵。
多樣性和多重文化特性是中國古建筑的共同特點。
中國古建筑的韻律美
建筑外形、布局以及體量關系等元素的有序安排會給人一種音樂的節奏感,給人以美的享受。當然建筑構建的核心還是空間,它的展開以及鋪陳也同樣遵循著一些節奏的規律,或虛實相間,或高低錯落,或進退蜿蜒,這些無不體現著建筑與旋律、韻律之間的契合。
中國古建筑的意境美
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,古人認為人與自然是可以融合的整體,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。這種人文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運用,建筑或者村落的選址往往都按照依山傍水的原則來進行。江南的很多園林中常有模擬真山的假山,裝飾在木欞上的木雕,門柱、院墻上的石雕等都是自然形態的帶有象征意義的植物或者動物,移步換景,宛如一幅水墨畫。錯落的建筑掩映在青山綠水中,偶爾升起的裊裊炊煙,似動還靜。如果恰逢雨季,淡淡的雨水浣洗著青色屋檐,略顯得斑駁的馬頭墻,能把朦朧美詮釋到最佳。
園林建筑主要有:亭、臺、樓、閣、榭、舫、廊、齋、軒、堂、館、橋、塢、甬路、地面等。
中國傳統園林建筑可分為三類:私家園林、皇家園林、風景園林。
其他建筑
將塔、牌樓、牌坊、影壁(照壁)、商業建筑、會館、驛站、糧倉、書院、學府等列在一起。
中國古代建筑大多以中和、平易、含蓄而深沉的美學為追求,主要包括一下幾個特點。
框架式結構
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。因為中國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構架結構,即采用木柱、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,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,部件間主要通過卯榫結構相互連接,不使用釘子等輔助用具。墻壁只起到隔斷的作用,而不是承接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。“墻倒屋不塌”這句古老的諺語,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。
單體建筑
中國古建筑通常是由若干單體建筑結合配置而成的,無論規模大小,大致可分為階基、屋身、屋頂三部分組成。階基位于建筑下面,由磚石砌筑,承托著整座房屋;在階基之上的是屋身,有木質柱作骨架,中間安裝隔扇;在往上就是由木結構屋架建造而成的屋頂,屋面四周均伸展至屋身外,并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線,且上面均覆蓋著青灰磚或者琉璃瓦。
色彩多樣
在中國古代建筑對于裝修、裝飾尤為講究,一切建筑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,常采用青、綠、朱等礦物材料匯成色彩絢麗的圖案,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。且因所選部位與構件的性質不同而使用裝飾色彩有所區別。其中,臺基和臺階多采用雕飾并配以欄桿,使建筑顯得格外莊嚴與雄偉。
對稱布局
中國古建筑一般遵循內向含蓄、多層次的原則,力求均衡對稱,主要采用中軸對稱、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。其中,每個建筑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,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,層次豐富多樣,以彌補單體建筑定型化的不足。此外,平面布局一般依據中軸線發展,采取左右對稱,以中心為庭院,房屋在四周的形式。
我們秦窗漢瓦門窗,在傳承與發揚古建文化的道路上,匠心亦是初心,創新亦是發展,運用斷橋鋁型材替代實木門窗,用新技術還原仿古氣息,同時改善門窗在新中式建筑上的使用,提升文化內涵,提高生活品質。